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

“吸金王”频出,AI创业者如何让估值变收入?

这种“先烧后赚”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,考验着所有AI创业者。■本报记者 沈春蕾

“吸金王”频出,AI创业者如何让估值变收入?

这种“先烧后赚”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,考验着所有AI创业者。

■本报记者 沈春蕾

7月2日,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智谱)获10亿元战略投资,为其构建可信的人工智能(AI)基础设施注入新的动能;6月30日,深圳新言意码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Pre-A轮融资,加速其在AI技术服务领域的布局和推广。

来自IT桔子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国内AI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有345笔,较去年同期增加88笔,预估总融资金额达300.66亿元。其中,智谱在上半年的总融资额就达20亿元,成为AI圈又一个“吸金王”。

今年3月,美国AI公司OpenAI完成了400亿美元融资,估值飙升至3000亿美元。而去年年初,OpenAI的估值还是860亿美元。虽然OpenAI预计2029年营收为1250亿美元,但其去年的收入仅不到100亿美元。

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期间,一些公司的市值曾居高不下,但最终未能兑现市场期望。当下,AI创业项目备受资本热捧,AI企业前进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重新定义未来,也有可能把自己逼到破产的边缘。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,AI创业者如何才能让估值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?

年轻是AI创业者的“名片”

近日,来自中国广州的“00后”女孩洪乐潼在美国硅谷和国内创投圈“走红”。有媒体报道称,她正计划为其创立的AI公司Axiom融资5000万美元。Axiom是一家专注于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AI公司,目前还没有开发出一款产品,但其目标估值已达3亿至5亿美元。

年轻,是AI创业者身上一张亮眼的“名片”。2023年,“95后”师天麾与汤雄超联合创立了北京清程极智科技有限公司。这是一家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清华系初创企业,致力于构建高效的AI系统软件。师天麾介绍,创业团队中只有3名“80后”,最年轻的成员是一名已经被保送清华大学的高三实习生。

师天麾凭借2014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被保送清华大学。大学期间,关于未来的选择,他也曾迷茫过。大三时,他来到商汤科技高性能计算部门,并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——“把一份代码写得特别快”,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基础。

“年轻人的认知代表着未来,在AI行业也不例外。”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(CEO)徐立说,AI从技术突破到真正意义上做到行业普惠,甚至实现行业底层逻辑的变革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今年年初,DeepSeek的出圈让很多年轻人的认知发生了变化,也加速推动了AI技术的落地应用。

随着更多年轻人加入AI创业阵营,也引发投资机构的关注。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表示,一方面,AI创业者需要结合自身优势,用不同的方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实现突围;另一方面,虽然DeepSeek带动了新一轮AI创业热潮,但其作为先行赢家有很大优势,后来的AI创业者如何尽快占领自己的“山头”很关键。

毛丞宇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对投资机构来说,关注的除了AI技术,还有AI应用,这也推动了AI创业企业的正向发展。比如,很多企业今年拥抱AI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,这是投资人乐见其成的,也是DeepSeek对AI产业和生态发展的推动。

科学家创业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

2014年,商汤科技成立,创始人是已故的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。这一年,32岁的徐立成为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,并出任CEO。他说:“当年创业的时候,我们是教授组团,很多投资人并不看好,认为不靠谱。”

这些年来,商汤科技推动了多项原创AI技术在各类生活场景的应用。其招股书显示,在首次公开募股前的12轮融资中,商汤科技共募集到52.26亿美元资金。

在毛丞宇看来,从商汤科技开始,慢慢有了更多科学家参与创业。但科学家创业面临很多挑战,比如科学和产业要融合起来,创始团队的带头人既要懂技术,又要懂商业。

“科学家创业者虽然可以带来激动人心的底层技术突破,但其对技术落地、产品销售,以及资本市场的认知,相比从大厂出来的高管或者连续创业者要少一些。”毛丞宇指出,科学家创业者要取长补短,建立一个更多元的创业团队,并且要高度重视创业的挑战性。

亲身经历过科学家创业的徐立对此表示认同。“科学家创业者应该寻找科研人员和产品经理之间的交集,要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。”他说,“技术是不能直接变现的,需要找到技术与市场连接的人——技术市场经理。”

事实上,很多科学家研究的是真理问题,但大部分投资人不愿意为真理埋单,这就需要有人讲清楚技术的差异性及其与市场的连接。

徐立发现,过去技术场景迭代的周期较长,但现在大家都知道并使用AI,从而推动了AI技术的快速迭代。这也对AI创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,他们要更高频地刷新自我认知。徐立说:“虽然科学家更擅长做顶天立地的研究,但要让AI技术实现铺天盖地的应用,还需要考虑成本及商业模式。”

消化高估值,真正产生收入

在云启资本所投的AI企业中,独角兽稀宇科技(MiniMax)成立于2021年,其在2024年3月获6亿美元A轮融资,估值25亿美元。最新消息显示,目前MiniMax的实际估值已经超过25亿美元。

在AI初创企业里,25亿美元的估值不算高,有不少AI初创企业的估值已经超200亿美元。“AI创业者就像参加马拉松比赛,路很长,不能用百米短跑的速度跑,一开始领先的未必最后领先。”毛丞宇拿不久前的一场机器人马拉松举例说,现场摔倒了很多机器人。在你追我赶的AI创业赛道上,冷一冷,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好事情。

AI初创企业的高估值会把压力转嫁给CEO。不久前,美国AI公司OpenAI的CEO山姆·奥特曼自曝,“为了不让OpenAI被超越,每天都有压力”。

近日,“互联网女王”玛丽·米克尔发布的一份长达340页的《AI趋势报告》显示,OpenAI、Anthropic与xAI等美国三大AI新贵的估值总和已逼近4000亿美元,预期年收入为120亿美元。在生成式AI逐步进入产品化与规模化落地阶段后,这种“先烧后赚”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,正成为悬在所有AI创业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估值太高、市场过热不是好事。作为过来人,毛丞宇在亲历了四五次AI创业“热潮”后发现:“当时跟进的资本和创业者很多没有成功,所以还是要保持冷静,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创业和投资。”

如今,在AI技术的商业落地方面,前面的创业者已经“踩过不少坑”,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后来者再去“踩坑”,需要消化高估值,真正产生收入。

不过,很多AI初创企业走的路线是正确的。徐立指出,降低各要素成本,可以推动AI技术走入更多场景、解决更多问题,比如现在生成式AI模型更加通用,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小的需求。如果老百姓每天都使用AI,能在一定意义上助推AI通用模型的大规模发展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火虎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37289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